- 活动类型:
- 出外郊游
- 开始时间:
-
2021-10-17 16:48
- 活动地点:
- 射阳
- 性别:
-
不限
- 已报名人数:
-
0 人
- 剩余名额:
-
35 人
-
来到乡村,小记者们兴奋不已。
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与小记者交流。
盐城晚报讯 10月17日,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自主创新课题《废弃盐田吨粮稻技术创新与集成》,举行现场实产验收鉴定会。来自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的35名小记者,现场见证了国内废弃盐田重盐土机械水直播水稻亩产852.3公斤新纪录的诞生。
盐渎实验学校校内开有湿地课程,由该校的小记者来现场见证,也算“专业对口”。在前往验收地射阳顺泰农场的路上,小记者们已经开始交流搜集的各种信息。有人知道盐碱地上种粮食是大难题,有人查到耐盐种植需要改造土壤和种子,更有人将相关信息与袁隆平科研团队在南通如东的试验田联系比较。
来到射阳顺泰农场,沿途的景色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。仰头观之,白云朵朵,碧空如洗,让孩子们欣喜不已;河堤上,鸡鸭成群旁若无人;田野里,果实累累稻穗低垂。一位小记者指着稻穗大声地说:“看,这就是语文老师说的‘沉甸甸’!”
来到试验田边,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的教师开始为小记者讲解课题项目。小记者熟练地掏出采访本记录,时不时地举手提问。许多问题,让讲解教师都大吃一惊。
来到试验田,不亲手摸一把稻穗是不行的。小记者人手摘了一小把,仔细观察反复揣摩。对于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,走到田间地头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尝试。“剥开稻壳,里面就是大米!”孩子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。
面对小记者的提问,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院长唐伯平开始详细介绍:为什么要在盐碱地上种粮食?盐碱地种粮食难在哪里?盐师团队用了什么新技术、新路径?如果亩产超过800公斤,那将具有什么样的意义?面对难得的机会,小记者们听得仔细、记得认真,有人甚至手持录音笔,显得特别专业。
验收正式开始。当一台收割机驶入稻田开始收割时,孩子们由衷地发出一片“哇”的叫声。在他们眼中,这台高效、有力、迅捷的收割机,大大超出他们的想象。有的孩子嘴巴张得老大,半晌才冒出一句:“原来收割水稻不是用镰刀啊!”
收割完毕,收割机将稻粒输送到运粮车,运粮车随即开往谷场称重。小记者们也一路跟随。称重的方法是运粮车满载开上地磅一次称重,卸粮后再进行二次称重。两次称重结果相减,就是一车稻粒的重量。
小记者们牢牢记住“亩产超过800公斤就算高产”的信息,一个挨着一个地挤进测试控制室,记录每次称重的数据,然后在采访本上人工计算结果。当最终亩产852.3公斤的新纪录公布时,小记者欢呼雀跃,仿佛那是自己亲手种下的粮食。
“我们学校开设湿地课程,也设有湿地少儿研究院,面向学生普及本地的生态文明。这一次研学之旅,给孩子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,相信会给许多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。”盐渎实验学校课程建设中心负责人刘园园说。廉萌 记者 姚梦/文 张一轩/图
|
|